不同的家庭教育,会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孩子,不同教育的影响,将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方向。要想孩子有出息,首先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,让他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,接受爱的教育,感受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。
没有幸福感的孩子越来越多,许多孩子表面上看上去衣食无忧,然而却罕见的真正快乐过。尤其是以下这几种家庭,想要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真的非常困难,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影响也非常显著。
1、爸爸置身事外的家庭
教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,教育孩子的路上,爸爸必须搭把手。
据美国一家育儿杂志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: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,缺乏父爱很容易患上“父爱缺乏综合征”,性情不稳定者居多,且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概率也会增加。
没有爸爸管教,女孩会极度渴望爱,经常会被异性的花言巧语打动,容易被骗。而男孩子则会变得胆小自卑,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难以克服的阻碍,时常被别人欺负。
2、母亲性格强势的家庭
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。
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,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。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,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,久而久之,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。
母亲过分强势容易让父亲的作用边缘化,让孩子无法形成对父亲的认同,影响择偶观。且强势母亲也较为严厉,对孩子的情绪稳定、自信的培养等都有影响。
3、争吵不休的家庭
因为现在的社会处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,导致很多人多梦、焦虑和失眠,这也直接影响到平时的心情。尤其是对于已婚有小孩的家庭而言,这些家庭夫妻双方不像是小情侣一样感情热火朝天,也不像新婚夫妻一样甜蜜无间,他们更多的是对彼此的习惯。这种习惯就会让人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也会展现出来,因此平时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争吵。
有人说没有争吵的婚姻是不幸福的,然而经常争吵的婚姻绝对无法幸福。首先不论夫妻彼此的感情,光是夫妻争吵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而言,其后果就已经很严重了。孩子会因此没有安全感,变得胆小等,更不会有幸福感存在。
4、父母彼此不尊重的家庭
如果说在结婚前彼此还尽量给对方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,那么结婚后就是最真性情的自己。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接受,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轻视的念想,这种轻视的念想也会在平时表现出来,比如刻薄的言语等等。
在平时的生活中,我们也能听到类似的话,比如和中年女人聊天的时候,就说自家男人怎么怎么不行,挣不到钱等等。还有男人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,对女人吆五喝六,这样彼此不尊重的家庭,也无法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。
5、穷养孩子的家庭
穷养孩子不是说在物质上苛责,而是在精神上教会他们坚强和独立。
父母总跟孩子“哭穷”,说家里没有钱或者真的没有钱而不愿带孩子尝试更多新鲜事物,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情绪,没有安全感。
穷养不是刻意的追求“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”,事实上“穷养”要养出孩子的坚强不息、独立自主、克制物欲、勤俭持家、奋发图强等。
6、家长是“低头族”的家庭
很多父母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,或者就算陪在孩子身边,也只是低头玩手机,而无法做到真正的陪伴孩子,关注孩子,回应孩子。
家长守在孩子身边自以为是陪伴,在孩子的眼里,只是零交流的陪同而已。当孩子想要和家长分享一天的愉快经历时,家长却抱着手机乐此不疲,不仅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好的点滴,也无法形成很好的亲子依恋,极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。
7、家长做甩手掌柜的家庭
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自然融入新的环境,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。
很多家长把教育的重任推给了老师。
有些家长送孩子上学时,常给老师说,我家孩子就全权交给你了,“该打打该骂骂,别手软”。有的是说说而已,有的却真的实施起来,把孩子交给老师后,自己就当起了甩手掌柜,乐得清闲了。
8、有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的家庭
经常遭受父母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的孩子,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卑怯心理。
中国有句俗语:棍棒底下出孝子。曾经经历过父母打骂的家长,沿袭了上一辈的教育方式,也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。有些家长也认为,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,只要出发点是好的,那么就理所应当。
这样的孩子,要么过分压抑自己,逆来顺受,低自尊,低自信;要么在成年前后突然爆发,将负面情绪以暴力的形式释放出去,危害他人和社会。
家长不要对孩子实施家暴,这会给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。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尊重,让家庭多一点温馨,与孩子做朋友,双方平等相处,好好沟通,能让孩子更加快乐、健康地成长。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家,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乐园,孩子未来成才与否,幸福与否,都跟他背后的家庭息息相关。家庭和睦幸福,家人互相关心,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身心会更健康、更幸福。
您可能给不了她最好吃的、最好穿的、最好玩的、最好的学校,但是您要给她幸福的能力。同时我们也觉得这比给孩子留下一套房子或者100万的存款更有意义,您觉得呢?